很多人同我一样,都有着环球旅行的梦想。但是自从嫁给葡萄酒之后,我们便从此一心一意。“无论富贵贫穷,无论健康疾病,无论人生的顺境逆境,在对方需要我的时候,我会不离不弃终身不离去,直到永远。” 于是,像我们这种“酒腻子”的梦想,便从环球旅行变成了环球葡萄酒产区旅行。
说到产区,对于大部分爱好者来说,法国便是他们心中首当其冲的C位出道。法国原先也来过太多次,但之前总是不成系统,关注更多的是当地的风景。于是碗梨这次又走上了法国的疆土,打算来一次实实在在的环法产区游,希望能把所到之处的,所听所见所闻所想一股脑儿的分享给你们,让碗梨也带你环法游。
碗梨在Hautviller山丘上的葡萄园
故事一般分为起因,经过,结果。既然立下了这么大的flag,“碗梨游学之环法吧”也不能草草的开头。(当然也是因为香槟离巴黎非常近)于是,第一站,来到了一向将自己打造成“奢侈品”形象的香槟产区。说起香槟,相信大家肯定被各种眼花缭乱的传说击中过,从而大受感染,乖乖的献上钱包,去一探究竟。

比如:1. 传说曾经拿破仑每次打仗,带兵上阵时,都要去酩悦酒窖痛饮香槟下肚,才能酝酿出绝妙的作战方案,再奔赴沙场。喝了香槟的拿破仑,就像打了鸡血的斗士,思维敏捷,出手果敢,总是能在最后吹着胜利的号角凯旋归来。说来也巧,拿大大竟然有一次把“液体兴奋剂”,哦不“香槟”忘在家里,没有来得及与他融为一体喝下肚去,就提刀上阵杀敌了。没想到,香槟丢掉了,战役也丢掉了,于是,这就有了著名的滑铁卢战役。但拿破仑却没把输掉战争怪罪给香槟,他在被流放的时期仍然可以每天喝上一瓶香槟,来度过这段灰暗的日子。
这个传说真实性已无从考证,但拿破仑和香槟的爱恨情仇的情愫却可见一斑。
Hautviller山丘上的酩悦香槟葡萄园
再比如:2. 让女人嫉妒,让男人发疯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,酷爱用香槟泡澡。据传言,她的香槟浴共用了350瓶香槟,甚至连自杀时都是用香槟服送的。拿此生挚爱的香槟来送自己最后一程,让性感充斥自己的一生,眼前的画面也不免凄美起来了呢。
Taittinger的品鉴
又或是:3. 大名顶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,在担任贸易大臣,内政大臣,海军大臣后,共喝了4万2千瓶香槟。四万两千瓶,这是什么概念?让我们来简单算一下:丘吉尔生平(1874-1965),共91岁。除去前20年,法律规定不允许饮酒外。42000除以71年(91-20)再除以365天,我们得出,丘大大71年连续不间断的喝,每天平均也要消耗掉1.6瓶香槟。当然,我们并不知道,丘先生到底喝的是标准瓶,还是Magnum 1.5L装瓶呢?细思恐极啊!那些怀才不遇的人哪,知道自己跟首相的差距在哪儿了吧。
Taittinger地窖中一个4km长的储酒室
当然,这些都是关于香槟的传言与趣闻。无论如何,对于香槟,这种“液体黄金”我们有太多的想象。但碗梨转念一想,我们身处21世纪,身边最不缺的就是营销的例子,如果香槟只是为了树立一个光辉的形象,从而衍生出这些各种各样的故事行为,甚至商业行为。岂不是叫我们这些追随者滑天下之大稽了?为了证明香槟到底是“徒有其表”还是“富有内涵”,我们一探便知。
我们学酒之人,都特别喜欢跟别人侃一个很玄幻的名词——风土(Terrior)。而香槟,也口耳相传着它有着绝独一无二的风土条件,甚至于先前去到英国某知名起泡酒庄的Guide都声称其有着跟香槟一样的纬度,因此自己的起泡酒有得天独厚的风土云云。
香槟产区属于凉爽的大陆性气候,凉爽的秋季可以让葡萄成熟的时候依然可以保持着清爽宜人的酸度。不过今年受到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,在8月份的香槟产区,碗梨依然感受到烈日炎炎。同时和当地种植者交谈中了解到,过于炎热和缺水,让香槟人对今年香槟的品质忧心忡忡。
众所周知,所谓香槟区一共分为四个子产区:Montagne de Reims 兰斯山脉,Vallée de la Marne 马恩河谷,Côte des Blancs 白丘,Côte des Bar 巴尔山坡,而碗梨这次着重游览的便是包含了香槟区的两大重镇Reims和Epernay之间的Montagne de Reims 兰斯山脉。有人说,香槟好喝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香槟区的土壤主要是白垩土。更有甚者提出,香槟中富含号称除酸甜苦辣咸五种味觉之外的第六种味觉——umami的味道,据描述其鲜香无比,简直可以冠名“舌尖上的中国”。
当碗梨踏上朝拜香槟大神Dom Perignon的故乡Hautviller小镇时,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Hautviller山丘上,看到了大片大片的葡萄园。葡萄们有的正值转色期,在坡上列队站好,迎着阳光,所向披靡。但是当我低头往下看时,真是如假包换的白垩土。远远望去,一片片绿油油躺在大片大片的白色地里,那配色是相当闪耀了。
碗梨在葡萄园中走过的白垩土壤
白垩土正因为它排水性能良好,但也能储存充足的水分,香槟的平均降雨量只有约650毫米,但是白垩土可以保证当植物需要时土壤中总是有一定的水分储存。所以非常适合香槟的葡萄生长。再者,香槟产区在史前时期是一片海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可以在香槟产区发现贝壳化石。所以说,眼见为实。这样的土质结构给香槟独特的风味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。
Champagne House 里陈列的贝壳化石
说完土,我们再来说说深入的话题——地窖。香槟的许多地窖也同样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保护对象。比如,碗梨这次去到的Taittinger 。走进地窖,一阵冷飕飕,让我在盛夏的炙热里,打了好几个寒颤。香槟地窖通常在地下几米甚至几十米深,常年保持10-12度。碗梨眼看着向导小姐姐左手抄起一条厚厚的毛围巾裹住自己,谨防在热中暑的夏天冻感冒。
潮湿黑暗的Taittinger地窖
如果说地理的白垩土只是探访酒窖的前菜,那么地窖里的白垩岩就是板上钉钉的主菜。所谓地窖,就是一个赤裸裸的白垩岩洞。天然的白垩岩为香槟提供了理想的储存和陈年环境。又因为其特质可以吸收并保持水分,提供了良好的湿度(90%以上)。所以如果用手去轻触墙面,会有明显的水汽,甚至霉菌。窖内的地上,也会偶尔有斑驳的水迹,仿佛“漏雨”了一样。此外,据Guide说,白垩岩的多孔性也有防震功能,由于酒窖深处鲜少有人经过,环境安静,香槟在这潮湿阴凉稳定的环境下才得以像花朵般慢慢的绽放熟成。
香槟王Dom Perignon 在地窖中睡觉
讲完风土,我们来谈谈商业。不得不说,大企业的企业文化,真是做的太棒了!明知道像Moet Chandon这种,全球每售出4瓶香槟,就有一瓶是他们家的这种大大大金主,肯定可以把“富丽堂皇”发挥到极致。但我没想到的是。从穿戴到谈吐,从涵养到学识,从专业到谈笑,举手投足间五一不散发着贵气,仿佛“老子就是天下第一”。虽然说,只是普通的介绍讲解,并没有特别深入的内容,但是一开口,便能被她的气场喝抑扬顿挫带进去,屁颠屁颠的跟着后面想要了解更多。所以……相对于很多精品酒庄来说,在不谈质量的情况下,起码香槟的员工培训,以及根深蒂固的品牌融入感真的是做的太好了。
Dom Perignon闪耀的陈列方式
在Tasting环节,客户的转换率也做的非常考究。不论是侍酒师还是向导,每人的各司其职,知道什么时候该上场,哪些时候退场,冷场的时候讲些段子等等花样层出不穷。对于到访者,肯定首先都怀着仰慕之心,其次很大一部分都是香槟爱好者。向导们在一小时的参观过程中,快速分辨出小组中哪些顾客是可以形成后续购买力,哪些是偏爱杯卖,最后在Tasting环节,逐一击破。整个过程,行云流水,并没有感到很多刻意,反而乐呵呵的大包小包的拎回家。这是他们的本事。
酩悦Tasting的侍酒师小哥哥
如果让我评价,很多人说香槟足够商业化。也许是因为它少了徒步几公里去邮件约访,跟酿酒师深谈的这种契机。又或是它足够大众化,使得更想深入的人反而难以下手,对于各个酒庄的理解只止于蜻蜓点水。但是碗梨觉得,商业的部分固然存在。就像Wine Evaluator之前的报告提到过,香槟的总量足够供应全球的人喝。目前,香槟的储备大约有10亿瓶,按照每7人分享一瓶香槟计算,现有的香槟应该够全球的人开一场Party。可是香槟仍然把自己包装成彻头彻尾的“奢侈品”,给人“无比金贵”的错觉。但是,起码香槟产区的商业化带给爱好者更多机会,更多代入感,更多体验。
碗梨与香槟鼻祖Dom Perignon先生的雕塑合照
香槟,像极了一场美丽的音乐会,气泡如音符般在口中跳动,风土展现成为一段经典乐谱,而商业只是将音乐会明码标价,给门外人一个浪漫的机会。
毕竟……
香槟,只为懂得的人盛开。
槟客文化经授权转载自碗梨说(wanyitalk)
文章来源:碗梨说(wanyitalk),槟客文化经授权转载
图片来源:槟客文化 & 碗梨说(wanyitalk) & 网络
Leave a Comment